英德是古老茶区,唐朝时已建有“煮茗台”,有丰富的原料作为依托,后发展成英德特色的“擂茶粥”,经久不衰。
01
起源传说
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,率军南征,因为天气炎热,加上当地瘴气弥漫,瘟疫肆虐,许多将士染病倒下。正在发愁之际,当地一位老妪主动献出秘方“三生汤”给将士治病。即把生茶叶、生米、生姜等放在牙盆里,用山苍树把它们擂成糊状,再用沸水冲制成汤让将士服用。
将士们饮用了这种“三生汤”后,原先病了的逐渐开始痊愈,病的也可抵御传染,鲜少有生病的,正是因为三生汤带有发散、消滞、清热的作用,对当地的一些病症有一定的治病防病的效果,随后这个方法一传十十传百,逐渐流传开来,并将其命名为“擂茶汤”,后来当地老百姓也效仿制作食用,并演变成擂茶粥。
展开剩余66%当然关于其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,唐代时期为了避免战乱,中原客家人向南迁移。到了岭南后,为了适应当地潮湿的气候,且岭南盛产的茶叶,逐渐形成以茶解腻、以粥养胃的饮食。当时英德是瑶汉聚居地,瑶族人喜食五谷杂粮,汉人擅制茶饮。在瑶汉两种文化的碰撞下,“擂茶+粥”的配方不断升级:瑶家加入艾草、蕨根,汉人融入葱姜蒜等,逐渐演变成了了今日“茶香米糯、层次丰富”的英德擂茶粥的独特风味。
02
特点特色
擂茶粥之所以能在当地传承不息,最主要等是其好处颇多,酒足饭饱之后喝口擂茶,可感觉油腻尽退,满腹舒畅。据验证,常喝擂茶有防风驱寒、清肝明目、润肺健胃、生津止渴,清热解暑、帮助消化、改善体质、延年益寿、消暑气清火解毒,擂茶养生口口香。
03
制作工艺
擂茶粥等制作方法说起来其实很简单,实则讲究。将茶叶洗净放入牙盆内,用擂茶棍左右前后旋动,从中加入生油、配料,擂至糊状便成,叫做擂茶浆。然后将刚煮熟的白粥加盐搅拌就是独具风味的擂茶粥。而用开水冲擂茶浆即叫擂茶水。
而讲究主要体现在原料和器具的选择和使用上,盆需选择内部刻有细密网状花纹的陶盆,而擂茶棍采用的是粗壮的山茶树、山苍子树、乌柿树、鸭脚树、木桂树等可食树木。第一种最好,它属正气,第二种属补性,第三种属凉性,选择哪种主要因人而异。使用时,要先把棍子的下端削得圆润,便于擂转。在擂茶过程中研磨掉落的木屑,这也是造就擂茶粥风味的秘诀之一,这些木屑含有纤维素和木糖,性味甘咸,无毒,兼具清热解毒功效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删。
发布于:福建省世诚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